
在新能源车越来越普及的当下,电车电池的性能与寿命,成了众多车主和潜在买家极为关注的焦点。今天,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电车电池的那些事儿,特别是大家关心的电池衰减问题,包括1万公里大概衰减百分之多少、电车电池衰减随时间的变化是怎样的、电车电池衰减的原因、有什么措施延缓衰减。
一、1 万公里,电车电池大概衰减多少?
说实话,电车电池跑1万公里后的衰减比例,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。这主要取决于多个因素,像电池的类型、车辆的使用方式、驾驶习惯以及充电模式等。
一般来讲,如果是正常驾驶,充电习惯也比较良好,大多数电车在行驶1万公里后,电池容量衰减可能在1%-3%左右。比如说,一些以磷酸铁锂电池为动力的车型,在保养得当的情况下,1万公里的衰减可能仅为1%左右;而部分使用三元锂电池的车辆,衰减或许会稍多一些,但通常也不会超过3%。
不过,要是经常暴力驾驶,急加速、急刹车频繁,或者长期依赖快充,那电池衰减速度就会加快,1 万公里衰减5%甚至更多也是有可能的。有位车主就反馈,他日常开车风格比较激进,还总是在外面使用快充桩,结果他的电车跑了1万公里后,电池容量衰减了差不多6%,明显比正常情况要高。
二、电车电池衰减随时间如何变化?
电车电池的衰减随时间变化,大致呈现出前期相对缓慢,后期逐渐加快的趋势。
新车在前2-3年,电池衰减速度较为平稳,每年衰减可能在2%-5%之间。这是因为电池在这个阶段,内部的化学活性物质还相对稳定,各种材料的性能衰退也比较轻微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大概从第4-5年开始,电池衰减速度会有所上升,每年衰减可能达到5%-8%。到了8-10年,如果电池还在继续使用,衰减速度可能进一步加快,每年甚至能达到10%以上。
比如,有一款上市较早的纯电动车,车主反馈前3年,车辆满电续航基本没什么变化;从第4年开始,能明显感觉到满电续航里程减少,到第6年的时候,满电续航里程比新车时少了差不多20%。

三、导致电车电池衰减的原因有哪些?
(一)内部因素正极材料衰减老化不同的正极材料在长时间使用后,表现出不同的衰减特性。钴酸锂正极在长时间工作或过充时,会出现锂离子过脱出和钴离子混排现象,从而影响电池性能;磷酸铁锂正极不同位置的腐蚀速率和性能衰退速度存在差异;三元材料长期循环后,可能发生结构坍塌、钴离子溶出、锂镍混排等问题,这些都会导致电池容量衰减。负极材料衰减老化锂离子在负极嵌入和脱出的过程中,会造成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。常见的石墨负极,在长期充放电后容易发生结构变化,进而导致性能衰减。此外,负极形成的SEI膜如果破裂和重新生长,会消耗活性锂离子,增加界面电阻,同样影响电池的性能。电解液分解老化目前常用的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稳定性并不理想,遇到高温和水分时容易分解。而碳酸酯类溶剂抗氧化性较弱,易发生氧化分解,产生副反应,这些都会导致电解液老化,影响电池的正常工作。隔膜和铜铝箔衰减老化隔膜的孔隙若发生堵塞,或者尺寸和孔隙率出现变化,会影响电池的内阻和容量。集流体(铜铝箔)与电极接触变差,甚至被腐蚀,会导致内阻升高,出现不可逆容量增加的情况。过放电时,还可能出现析铜等问题,进一步损害电池。
(二)外部因素充放电区间当电池处于完全满电和空电的不稳定状态,以及在极高或极低SOC(荷电状态)下,电池内部化学体系的副反应速率会增加,这容易造成电池结构破坏和性能衰减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电池管理系统通常会留有一定的安全冗余。环境温度高温环境下,电池内部化学体系的活性增强,副反应速率加快,会加速电池老化;而在低温环境中,电池的活性下降,还容易出现低温析锂现象。一般来说,当温度达到55℃和0℃时,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性能会受到明显影响。比如在炎热的夏天,车辆暴晒后马上充电,电池衰减就会加快;在寒冷的冬天,电车的续航里程普遍会缩短,这都是温度对电池的影响。充放电倍率大倍率充放电时,可能在负极表面产生析锂现象,同时造成更大的极化和更高的温度,导致副反应速率加快,循环寿命衰减加快。所以,经常使用快充的车辆,电池衰减往往比以慢充为主的车辆更快。循环次数和一致性电池系统由大量单体电池集成,存在“木桶短板效应”,电池的一致性对性能至关重要。在使用过程中,电池容量衰减规律前期相对平缓,后期会加速。到了后期,电池一致性恶化,可能会加速个别电池的衰减,进而影响整个电池系统的性能。

四、有什么措施可以延缓电池衰减?
(一)优化充电策略控制充电上限与下限日常充电时,建议将充电上限设置为90%。因为长期让电池处于满电(100%SOC)状态,会加速正极材料的衰减。例如,特斯拉的 “日常模式” 默认充电上限就是 90%。同时,要避免深度放电,当电量低于20%后,应及时充电。过放会导致负极析锂,损害电池。车主可以通过手机APP设置低电量提醒,比如在电量剩余30%时报警。减少高频快充快充虽然方便快捷,但电流较大(如100-200A),长期高频使用会使电池寿命缩短20%-30%。所以,尽量将快充频率控制在每周1次以内,优先使用慢充(交流桩,电流≤32A)。而且,快充结束后,最好静置10-15分钟,等电池温度降至 40℃以下再行驶,避免电池在高温下继续承受负荷。
(二)改善驾驶与能量管理温和驾驶,善用能量回收急加速和急刹车会使电池瞬间释放或吸收大量电能,导致电池温度骤升,加速老化。建议加速时油门开度不超过70%,同时将能量回收强度调至中高,比如使用单踏板模式,这样能有效减少电池的损耗。控制高速行驶时长当车速超过120km/h时,电池负荷会增加 20%以上。所以,长途出行时可以分段行驶,每2小时休息一次,避免电池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。合理负载与空调使用车辆长期满载会增加电池负担,车载重量每增加100kg,续航可能衰减约5%。因此,后备箱尽量不要堆放重物。在使用空调方面,冬季制热时优先使用座椅/方向盘加热,这比PTC空调省电30%;夏季暴晒后,先开窗通风再开空调,这样能减少空调的能耗,间接保护电池。
(三)做好环境温度控制高温防护夏季停车时,尽量选择阴凉处,如地下车库或树荫下,减少电池温度超过40℃的概率。如果需要快充,在充电前若电池温度高于45℃,可以先开启空调制冷10分钟(部分车型支持远程控温),降低电池温度后再进行充电。低温应对冬季充电前,利用车载系统的预热功能对电池进行预热,比如比亚迪的 “电池热管理系统”。在-20℃的环境下,预热能提升充电效率30%。同时,当温度低于-10℃时,应先采用慢充至20% 电量,再切换为快充,以减少锂离子迁移受阻对电池造成的损伤。
(四)重视存放与长期闲置管理短期存放(1-2周)存放前将电量充至50%-60%,避免满电或亏电存放。停放期间,关闭车载网络,减少待机耗电。长期闲置(>1个月)先将电量充至30%-40%,因为过高电量易导致正极材料氧化,过低电量可能生成锂枝晶。建议每2个月使用慢充对车辆进行一次补电,充至50% 即可。另外,长期闲置时,可以断开低压电池负极,避免车载系统待机耗电(如哨兵模式),减少主电池的频繁自放电。
(五)加强电池维护与系统优化定期检查冷却系统每1-2年更换一次冷却液(如乙二醇水溶液),确保电池冷却系统正常工作,避免因冷却液不足导致电池过热。正常情况下,电池温度应控制在25-40℃。每年检查底盘电池护板如果车辆发生过托底磕碰,要及时到4S店检测电芯状态,可以使用内阻仪测量单电芯阻抗,判断电池是否受损。利用BMS与OTA升级关注车载系统显示的电池健康度(SOH),正常情况下每年衰减不应超过2%。如果半年内衰减超过5%,需及时联系售后。同时,及时更新车机系统,车企通常会通过OTA 升级优化电池管理系统(BMS)策略,例如特斯拉在2023年的更新中,就减少了低温时的电池损耗。
总之,了解电车电池衰减的相关知识,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延缓衰减,不仅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,降低使用成本,还能提升驾驶体验。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电车电池的 “呵护达人”,让自己的爱车始终保持良好状态。